人工智能技术造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造纸应用论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技术造纸应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工智能技术造纸应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造纸工序?
一、制浆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二、调制过程: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 造纸原料准备:准备好造纸所需的原料,如浆料、胶、起泡剂等。
2. 制备浆料:把原料捣碎、加水、混和,调整酸碱度和粘度,然后分离浆纤维和灰尘,再用助剂进行改性,最后制备出细腻的浆料。
3. 成型:将浆料导入成型机构,通过斗筒、排水等方法使浆料形成一个均匀的平面。
4. 干燥:处理后的纸张投入干燥机,将纸张的水份从30%~10%减至3.5%~1%,使纸张稳定后达到使用要求。
5. 精细加工:最后的一步是对纸张进行去除边角等的精细加工,使其符合精确的规格。
a.木料去皮
b.木料切削
c.木料蒸煮
2、清洗木料并筛出杂质。
3、制浆。
将木材转化为纸浆(机械制浆、化学制浆和半化学制浆。
4、纸张材料调制是造纸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强度、色调、印刷质量和纸张保存期的长短都与之直接相关。一般情况下,常用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a.浆b.打浆C.上胶充填。
5、将制作好的纸浆进行脱水干燥。
6、进一步进行压、卷、切、选、包装工作。
中国最早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
灞桥纸是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灞桥纸是在西汉时期的一种纸。
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据专家介绍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
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
古籍上没有记载,但是在193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罗布淖尔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片西汉宣帝时期的麻纸。1957年在陕西西安灞桥一座西汉墓葬里,发现了一叠麻纸,经揭剥分成80多片。因出土于灞桥,故称“灞桥纸”。其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
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早在西汉,中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纸,多为机制。从现存世千年以上的书画作品中,大部分是由桑皮纸作为书画纸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工智能技术造纸应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工智能技术造纸应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fgfmw.com/post/1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