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驾舱技术应用-人工智能驾舱技术应用领域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驾舱技术应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工智能驾舱技术应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汽零束怎么样?
上汽零束非常不错,将主要聚焦智能驾驶系统工程、软件架构、基础软件平台和数据工厂,包括SOA软件平台、新一代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云服务平台、算力芯片、汽车大数据平台、边缘人工智能应用、智能驾舱系统、数据及网络安全等,赋能客户打造数据驱动的差异化智能驾驶极致体验和创新业务模式,致力于成为智能驾驶基础技术领域有竞争力的提供者和合作伙伴。
二战时期的轰炸机和部分双座战机的炮塔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转动的?
炮塔和炮塔间差异是很大的。
最早的轰炸机旋转机枪是一战期间出现的,是敞开式安装在一种名为“斯卡夫环”(Scarff ring),可以让机枪向任意角度旋转的装置上的,如著名的亨得利-佩治0-400轰炸机,就在机头和机背均设置了安装在斯卡夫环上的旋转机枪。这种最简陋的炮塔完全用人力控制旋转和俯仰,在二战中仍然普遍装备,主要用在机身两侧的活动舱门,如美国B-24等轰炸机都有,纳粹的容克-52运输/轰炸机机背敞开式炮塔,也是同样的工作原理。此外,绝大多数二战期间的舰载单发攻击机、双发双座战斗机、单发俯冲轰炸机,使用的也是这种最简陋的人力操纵炮塔
比这种敞开式“斯卡夫环炮塔”先进一些的,是用防弹玻璃加以封闭、但仍然***用人力旋转的炮塔,比如美国马丁B-10/B-12(中国曾装备9架出口型马丁139WC并用于对日本的“纸片轰炸”(二战中盟军最早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投下的是***而非***),机头就使用了这种炮塔,日本三菱96中型轰炸机的机背炮塔也是同样的原理。由于人力操纵的旋转封闭炮塔密封不严密,影响飞机气动布局,射手也感到不舒适,因此这种炮塔在二战中使用的比“斯卡夫式”还要少。
德国大多数轰炸机则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布局方式,即把所有机组成员安排在同一个舱室里,因此如HE-111和容克斯-88这样的德国轰炸机并没有炮塔,而是在封闭的舱室里安装几挺可有限转动的机枪。
德国JU88轰炸机,和大多数德国二战轰炸机一样没有炮塔,只有装在单一载人舱内不同位置的几挺可有限转动的机枪
中后期的各国轰炸机炮塔大多为液压、电力或电力-液压混合驱动的炮塔,射手只要用手或脚控制电力、液压装置,就可以操纵炮塔快速俯仰旋转瞄准,但这种炮塔需要有人在炮塔内操纵,射手工作环境既危险又恶劣,尤其是机腹炮塔,射手需要蜷缩在炮塔内操作,一旦被击中他们更很难逃生。。这种炮塔源于战前法国的设计,战争期间美、英、日、德、苏等主要参战国家都有装备或设计,比较出名的包括美国的艾默生、斯佩里、本迪克斯、欧科,英国的Nash & Thomson、马丁等。美国舰载单座鱼雷轰炸机“复仇者”也装备这类炮塔,是一种另类设计。这种炮塔统称为“球形炮塔”(Ball Turret)
飞机诞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在1903年12月17日完成了第一次飞行。
12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实现人类飞天梦想而诞生的飞机也因为战争摇身一变成了无情的***机器!
最开始的时候飞机是没有装载任何武器的,飞行员使用***进行攻击。除了***外,当时的飞行员还使用砖头、标枪以及像烟花一样的火箭弹进行战斗,当时的空战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样的混乱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在1914年法国人试着将机枪装在了飞机上,并在一次战斗中成功击落了一架德国的飞机。
法国人的这波操作让当时的各列强意识到,飞机+机枪是个完美的组合!
很快的,各国的飞机上面都开始加装了机枪,一夜之间,机枪就成了当时飞机的“标配”。不过当时飞机上的机枪必须安装在机翼上,否则射击时候***会击中前方的螺旋桨。这使得机枪操作起来极为不便,射击精准度更是没有保障。
一般都是电动或电-液驱动。
在二战中,美军B-25、B-17、B-24等著名轰炸机广泛装备了本迪克斯、斯佩里、艾默生公司制造的动力炮塔。其中本迪克斯公司的代表作有B-17G的下颚炮塔和B-25的机背和机腹炮塔。这些炮塔安装有方位电动机和机枪俯仰电动机两台电动机,在射手遥控操纵指令下控制炮塔瞄准目标。之所以用电动机驱动是因为安全性好,被击中后不会因液压油泄露而起火。
斯佩里公司以制造B-17和B-24的机腹伸缩式球形炮塔而闻名,这种炮塔为电力-液压驱动,射手蜷缩在炮塔内操纵两挺12.7毫米机枪的射击,炮塔的旋转、俯仰和升降都是通过电动机驱动的液压系统进行。
艾默生公司的代表作是B-24H轰炸机机鼻的A-15炮塔,内置两挺12.7毫米机枪,该炮塔同样是全电动操纵,
二战中最先进的轰炸机炮塔系统是波音B-29上安装的斯佩里低阻无人遥控炮塔系统,这种全电操纵的无人炮塔由于外形低矮,所以阻力比有人炮塔大幅降低,射手通过气泡式舷窗的陀螺瞄准具遥控炮塔射击,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而且计算机化的瞄准具也能机型提前量[_a***_]补偿,提高了命中率。
有答案已足够明白了,但不全面。回答多是从技术层面解释,即电或电+液态控制传动。不全面是指:它只限于二战中英美盟军的四发重型战略型远程轰炸机装备及使用。原因是因为一则只有他们才掌握相关技术和能力。其他国家,特别是轴心国集团要么没有战略型重轰炸机(德意苏联等国),要么没这种技术能力(鬼子),无论什么战机都没安装炮塔。二是这类炮塔用于防御非进攻,是用于增加重型远程轰炸机的自卫能力。而双座战机不会装炮塔,都是直接安装武器,靠人工手动控制的那种。
空中加弹机技术上可行不?
空中加油已经很不容易,空中上弹暂时还无法实现。
燃油是液体,只要维持加油机与受油机的相对速度一致,就能通过软管\硬管插入受油口,将油料快速灌进去。一旦发生危险,两机还有机会立即分离,避免一同被殃及。
说直白点,空中加油其实就是个点对点的接口对接技术,两个口子对上了就能加油。
但空中加油说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除了需要相关的设备和飞行经验外,还需要时刻注意飞行环境和气象指标,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万劫不复的下场。
所以,直到今日,空中加油技术仍然是比较尖端的航空技术,哪怕它就是个简单的插管动作,也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还伴随着不小的风险。
空中加油尚且如此,空中加弹当然更加难以实现。
现代战机的挂弹也是一门经验和技术,机炮的炮弹需要打开机体,从火炮位置输送进去。导弹则需要调试和整备挂架,再小心地将导弹进行连接和测试,非常之麻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工智能驾舱技术应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工智能驾舱技术应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fgfmw.com/post/36369.html